close
天下雜誌2014第561期-教育特刊 暢銷雜誌2017



天下雜誌2014第561期-教育特刊



天下雜誌2014第561期-教育特刊 評價

網友滿意度:



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雜誌的習慣

今天要跟你們推薦

天下雜誌2014第561期-教育特刊

看雜誌的好處就是可以多吸收最新資訊

各類的雜誌我都會看~

甚至我還會把喜歡的部分剪下來蒐集

推薦你們金石堂購買會比較划算喔!

通常會打折而且滿額免運滿方便的

這本書我自己也有購買~

分享給你們囉!





天下雜誌2014第561期-教育特刊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當代設計10月2014第260期





東森購物網折價券

室內設計11.12月2014第78期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

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
  • 【特別贈品】
    首批限量「彭于晏海報」乙張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◎數量有限,售完為止
    ◎以上贈品圖片為提供廠商的廣告示意圖,僅供客戶參考,實品以雜誌社出貨為準
    ◎隨書贈品將與雜誌包裝於封套中,購物車不再顯示贈品訊息。敬請留意!


















    此版本封面與其他通路版本封面的內容皆相同

    創新是下一個盛事,或者,至少是下一個流行詞。
    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(Eric Schmidt)在他最新出版的新書《Google模式》,如此宣告一個「創新時代」即將到來。(見二四二頁)
    根據《華爾街日報》的統計,單單二○一一年,「創新」(innovation)一詞出現在美國企業和年報上,總計超過三萬三千五百次。隨著網際網路的普遍運用,企業和媒體不惜用各式各樣的語彙來烘托創新的重要。
    六五%的工作,還沒被發明
    什麼是創新?根據《Google模式》一書的定義,就是符合使用者需要,「產出及執行新奇且實用的點子。」創新時代到來,人才的定義也不同了。
    施密特以「智慧創做者」(smart creatives)來稱呼新一波人才。他們不被工作侷限,也不願被職位所定義的角色綁架:他們不逃避冒險、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、更是具備多面向、多元才能的人才。
    他們有旺盛的精力,對人充滿無所不在的好奇心和熱情,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心中,沒有「不可能」三個字。
    這和社會普遍認知的「人才」有非常大的差距。過去對工作的要求是準時上下班、需要英文、數學、理工等知識或專長,需要熟練以達專精。
    如今工作的內容已經愈來愈不同,尤其美國勞工部調查,目前在學學生畢業後,有六五%要做的是現在還不存在的工作。
    「台灣需要另一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年輕人,才足以應對未來虛擬世界的競爭,」用顛覆傳統的教學方法,讓全球兩萬個學生搶著上機率與統計課程,台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體認到現實的需求。(見二七六頁)
    他認為,台灣未來至少需要五%的年輕人,能夠在新技術一出來就很快學會、掌握,進而發展出商業模式,也就是學習者(learner)。
    為了要達成這樣的目標,孩子不僅要培養成實作者(doer),從小訓練解決問題、設計、實作能力,還得是個成功的溝通者(communicator),要有論述、行銷、溝通和表達能力。
    學習者、實作者、溝通者,才是台灣下個世代所需要的創新領袖人才。
    然而,不可諱言,創新人才更需要的是「面對失敗」的勇氣。「創新教育就是失敗教育,」台大策略管理名師、國際企業系教授李吉仁指出,如果害怕失敗,就別想創新。
    美國前勞工部長,也是首位進入聯邦政府內閣的華裔部長趙小蘭,十一月底在交通大學的演講,即勉勵台下學子,必須培養雙語能力及國際觀,但她更進一步強調,「不要害怕犯錯,因為每一次的挫折都能讓你成長,」她說。
    企業內部更需要給予空間犯錯和表達想法的環境,「否則只會將吸收到的一等一人才,變成聽從指示的『機器人』,」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認為,失敗是創新很重要的一環,早點失敗,是要避免往後付出巨大的成本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丟掉、忘掉,重新學習吧!

    文/賀桂芬

    智慧製造,是同時擁有IT和機械產業的台灣下一步。然而,一談起這問題,企業界便大嘆,懂IT的人好找、懂機械的人也好找,但兩樣都懂的,簡直就像新品種人類,難找。
    新聞媒體也一樣。時下媒體要求記者能拍、能寫、能上鏡。平時寫稿行雲流水的同事,一站到鏡頭前,「說」自己的報導,便彆扭起來,NG連連。
    同一個行業、公司,尚且隔行如隔山,更別說不同產業了。
    多年前從媒體轉戰網路業的前輩說,當時,他必須把原來熟練的知識丟掉、忘掉,像嬰兒一樣重新再學。一直到現在,他仍保持這種心態和習慣,因為變化實在太快。
    看看我們周圍,有多少工作十年前還沒出現?十年後,一定還有很多工作是現在不存在的;所需的職能,也是學校現在沒教的。
    今天,好多觀念、好多行業、好多工作,都在經歷「推倒重來」――原來的知識不適用了,因為遊戲規則,被不同領域的競爭者改寫了。
    跨界競爭是最徹底的競爭。
    原來企業能賺到錢的核心業務,只要跨界競爭者提供免費服務,馬上被打趴。因為,它根本不靠這個賺錢。
    你不跨出去,別人可能會跨進來。
    跨界競爭,是最徹底的競爭
    未來,百貨公司可不可以不賣商品賣體驗?機場可不可以也是度假中心?銀行可不可以有書店?飛機上可不可以有交誼廳?看似思想跳躍的這些想像,可能不久就會出現。
    《天下》一年一度的教育特刊,由資深主筆林倖妃、副總編輯李雪莉率領採訪團隊,橫跨台美兩地採訪發現,從新創事業的最前沿矽谷到校園、從醫院到企業,都感應到了行業疆界消失、跨界競爭的世界。因此,幾乎每一個職位,都需要新品種的人才。(見一四六頁)
    勇敢衝撞 才有新的可能
    無論是學校或企業,都很難再用傳統的分科、分工、分領域來育用人才。
    如果你還是學生,雙修、輔修都是路;如果你是上班族,勇敢接下不同職能的新挑戰、進修新技能;如果你是企業主,輪調、混合編組,甚至打破部門座位區塊,都可以是變革重點。
    就像皮革和絨布、左腦和右腦,封面故事報導中精采的案例,都指向人才培育的新趨勢──扯掉藩籬,讓不同領域嫁接、混搭和碰撞,才生得出新的可能,培養出三頭六臂的複合型人才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封面故事
      矽谷、史丹佛 現場直擊
      跨領域、實境學、動手做
      教出不怕失敗的一代

      面對快速改變、混沌未明的未來,人才的意義已由「知識工作者」移向「智慧創做者」,不僅能動腦,也要能動手;不只有專業,更要跨領域、重團隊、能實作、有熱情,還要鍛鍊一顆無懼失敗的心。台灣的產、官、學,家長和年輕人,要如何應變?
      文/林倖妃.李雪莉

      Part 1
      美國現場 全球菁英的夢幻學校 史丹佛 創新教育的5大祕密 文/李雪莉
      台生篇史丹佛的震撼教育 「好學生」失靈了! 文/李立心
      梅菲爾德學程 培養未來領袖
      自主學習 衝堂也沒關係
      業師給膽 讓學生敢冒險
      課程篇史丹佛的創新引擎 設計學院 讓全世界搶著來上課 文/李雪莉
      實戰篇放棄高薪 台大醫生創業去 文/李立心
      教師篇史丹佛科技創業計劃執行長 希莉格
      寫下失敗履歷 是成功的開始 採訪整理/李立心
      Y Combinator董事長 奧特曼
      史丹佛最夯創業課 輟學生開的 文/李立心
      走進矽谷 灣區文化 向刻板與體制說不 文/李雪莉

      怎麼學? 崔普大學 挑戰極限的未來學校 文/李雪莉
      跨界人設計者×自造者 歐特克 迎接手作時代 文/李立心
      人文×科技×商管 跳躍企業 最會管理創意 文/李立心
      公益×創意 索瑪中心 串聯公益青年 文/李立心

      Part 2
      台灣現場 不只1到N,更要0到1 從學校到企業 迎接創意世代 文/林倖妃
      學校教育大改造 顛覆學習環境 換顆新腦袋
      創新教育 台灣大學 創意與創業學程 孕育下一個世代的張忠謀 文/林倖妃
      清華大學 服務科學研究所 看到欲望 成為別人的需要 文/林倖妃
     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打造充滿「創業魂」的大學 文/林倖妃
      花蓮高工 未來教學 激發無邊的創意 文/李明軒
      開平餐飲學校 團隊合作 打造教學實驗場 文/李明軒
      嘉義協同中學 科際整合 建立無壓學習環境 文/李明軒
      變身創新製造機 企業轉骨 向新時代進擊
      創新觀念 「智慧創做者」的時代 誰是Google需要的未來人才? 整理/杜易寰
      創新機構 工研院 植入創新DNA 大象也能飛 文/林倖妃
      創新企業 台灣羽絨領導廠商 光隆實業
      打破工廠思惟 文化、技術超創新 文/吳挺鋒
      廣達菁英學院 阿宅工程師的創新三部曲 文/黃亦筠
      創新代言人 改變世界,從改變自己做起
      創新自我 演員 彭于晏 拚了命,鍛鍊一顆強大的決心 採訪整理/馬岳琳
      創新主張 感玩團隊共同創辦人
      黃稚晏 成功比想像中容易 採訪整理/李立心
      創新診斷 Pebbo執行長
      陳雅博 企業無法創新的癥結——皇帝病 採訪整理/林倖妃
      創新價值 社會企業「大山北月」創辦人
      莊凱詠 發現廢棄小學裡的桃花源 採訪整理/林倖妃
      創新教育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葉丙成 「無界學校」教創新 文/葉丙成
  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雙週焦點
      Leaders Talk《賈伯斯傳》作者 艾薩克森
      最好的創新者 都有團隊合作的DNA 整理/吳怡靜
      數字說話不想又老又窮,台灣人要多生1.9個 文/陳竫詒
      財金觀測站亞幣受日圓拖累 未來變數重重 文/李立心
      時事熱線服務業拚創新 最缺的不是錢 文/吳挺鋒
  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天下經濟論壇
     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董明珠 中國鐵之女 做出世界第一空調 文/賀桂芬
      專訪 格力集團董事長 董明珠
      「中國製」被鄙視,是國家的悲哀 採訪整理/賀桂芬
  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競爭優勢
      阿里巴巴成功法則:低價戰、動員力、大野心
      「雙11」網購節 台灣能複製嗎? 文/羅之盈
      年輕世代的創投模式 群眾募資爆發 硬底子公司搶進 文/羅之盈
      鮮活控股董事長 黃國晃 高職老師賣果汁 稱霸中國 文/陳竫詒
      人物特寫 專訪 《二十一世紀資本論》作者
      皮凱提:別叫我經濟學家 文/陳一姍
      政經變遷 解析史上最大規模選舉
      新舊對決 九合一選舉五大現象 文/鄧凱元.劉光瑩.何榮幸
      金融圈 台灣人赴日置產熱 你該到日本買房嗎? 文/程晏鈴
  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經營管理
      管理快易通長官,給點新鮮的挑戰吧! 文/陳竫詒
      創新突圍台灣第一大本土貿易商 特力逃出貿易「慘業」 文/林欣婕
  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全球視野
      亞洲與兩岸中韓FTA效應 台灣衝擊 世界愈快,台灣愈慢? 文/劉光瑩
      中韓FTA效應 韓國影響
      簽FTA後 韓企為何無感? 文/陳良榕
      APEC後亞太新局 台灣如何避免邊緣化 文/李明軒
      解讀中國溫室氣體減量 中國反客為主 文/辜樹仁
  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社會與環境
      人文反思獨家專訪「正念減壓」創辦人 卡巴金
      正念革命 找回生命的當下 文/黃惠鈴
      迴響園地二○一四國際閱讀教育論壇 兩岸國中教學大PK 文/杜易寰
      個人健康聲音「有磁性」 小心癌症上門 文/謝明玲
  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經濟學人在天下
      安倍三箭 射不中靶心 日本會再給安倍一次機會嗎? 譯/彭子珊
      只有三分之一「海歸」 中國吸引海外人才的盲點 譯/辜樹仁
      P2P行動支付 威脅銀行生意 Snapcash來了!手機收錢不是夢 譯/李立心
      普丁侵略烏克蘭的代價 俄羅斯經濟 下個危機引爆點? 譯/劉光瑩
      德國員工、波蘭老闆 波蘭企業崛起 瘋海外併購 譯/鄧凱元
      全球經濟關鍵數字 譯/辜樹仁
  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專欄
      南方朔治國應如治病
      洪蘭是誰造就了鄭捷與張彥文?
      朱雲漢中國的甲午驚奇
      陳文茜 世界不屬於等待的人
      創新學院有根創新 給世界哈台的理由 文/曾光華
      徐重仁虛實互補 別怕網路搶生意
      許知遠現實如何被扭曲?
      何榮幸《KANO》真實版 令人動容
      獨立評論比搶救金城武樹更重要的事 文/郭瓊瑩
      一個熱血老師 給我的家庭教育省思 文/番紅花
      編者的話丟掉、忘掉,重新學習吧! 文/賀桂芬








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  • 刊別:特刊


  • 級別:普遍級




  • 出版社:天下雜誌
  • 出刊日:2014/11/26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• 語言:中文




天下雜誌2014第561期-教育特刊
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usting0f5y 的頭像
    austing0f5y

    憶青的悠哉生活小窩

    austing0f5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